阿尔茨海默病“神药”再注册未过审,患者断药如何应对?
备受关注的绿谷971仍未获得批准。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发布通知,绿谷制药的甘露特钠胶囊(俗称“971”)再注册申请未获批准。这一消息标志着这款自2019年附条件上市以来就备受争议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再次面临重大挑战。
备受关注的绿谷971仍未获得批准。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发布通知,绿谷制药的甘露特钠胶囊(俗称“971”)再注册申请未获批准。这一消息标志着这款自2019年附条件上市以来就备受争议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再次面临重大挑战。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背景日趋严峻,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ADRD)挑战持续攀升的时代背景下,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于8月9日至11日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AAD)、科技部中国科学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瓯江实验室主任、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防治中心主任宋伟宏院士受邀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Perspective专栏发表题为“Improving Alzheimer’s Disease immu
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显示,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更新。其中绿谷医药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出现在“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中,而非“药品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山东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阳谷痴呆防治研究队列”,开展了中国痴呆症多模干预项目(MIND-China)研究,目前该项目是全球老
鲁网8月15日讯襄阳人祝女士,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份骄傲,不仅仅缘于父母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首批获得者,更钦佩于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放弃大城市优越工作机会,甘愿回到家乡襄阳积极参与“三线建设”。
人一上了年纪,身体各项机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但不是所有的老年病都一样,有些病症虽然不立即致命,却极其“磨人”:痛、痒、不能动、吃不下、睡不着,长年累月地消耗着人的体力、精神和尊严。
如果你是一名【毛孩子】的家长,你可能不会想到,家里那只陪伴你十余年的老猫,有一天会变得如此陌生:它会在凌晨时分用凄厉的叫声将你唤醒,会在熟悉的房间里迷路、不知所措,会忘记自己用了多年的猫砂盆,甚至只是静静地站在角落,眼神空洞,仿佛灵魂迷了路。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8月12日报道,科学家称,猫患痴呆症的方式与人类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式相似,这使得相关研究有望取得突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之一是神经元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导致认知功能逐步丧失。长期以来,p-tau被视为AD病理的一个重要标志,血液或脑脊液中p-t
“我宁愿生肿瘤,也不愿意生白癜风。”近日,在广东汕头举办的“创新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高峰论坛”上,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许爱娥转述的患者心声,道出了免疫性皮肤病的残酷现实。
8月1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绿谷制药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甘露特钠被下发药品通知件。此次针对甘露特钠的通知并没有相应的审批文号,意味着“九期一”没能获得再注册批准。
大会以“老年期痴呆综合防治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为主题,设置了多场专题研讨,内容涵盖政策指引、临床实践、科研突破及产业应用。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其中诺贝尔奖提名学者、院士及临床一线专家的精彩报告成为亮点。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或者,您家里的长辈,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陈伯,日常交流、回忆往事都头头是道,但就是对新面孔“不上心”。新搬来的邻居,见了好几次面,下次碰见还是“看着眼熟,就是想不起来是谁”;家庭聚会上,对着两个长相有些相似的晚辈,会错认彼此。
襄阳人祝女士,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份骄傲,不仅仅缘于父母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首批获得者,更钦佩于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放弃大城市优越工作机会,甘愿回到家乡襄阳积极参与“三线建设”。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约占痴呆症病例的 60%-80%,它会夺走人们的记忆、认知能力和独立性。痴呆症发病前通常有长达十年的轻度认知障碍期,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 10%受到痴呆症的影响。
“妈,您和爸今天就在小区转转,别走远。”2025年8月4日傍晚,祝女士仔细地将一枚深蓝色钥匙扣装进母亲亢奶奶的挎包里,轻轻整理了她鬓角的白发。这枚小小的钥匙扣,改变了这个家庭持续近10年的噩梦。
社区筛查那天,我蹲在张奶奶身边看她填表。老木头桌子凉丝丝的,沾着点没擦净的粉笔灰——她攥着支蓝黑钢笔,笔尖在“家在哪”那栏顿了又顿,指节捏得发白。钢笔漏墨,黑印子蹭了她满手,像我小时候拿毛笔练字蹭的墨团。她儿子在旁边嘟囔“老了都这样”,女儿背过身抹眼泪,袖口蹭
她刚才还在厨房翻着锅盖找盐,转身进了卧室却忘了自己想干嘛。他昨天答应孙子带他去动物园,今早醒来却坚信自己已经带过一次。熟悉吗?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是无数家庭每天正在上演的日常。